“三个创建”推动人大“四个机关”建设 落细落实
发布时间:2023-09-15
“三个创建”推动人大“四个机关”建设
落细落实
落细落实
下相街道人大工委
今年以来,下相街道人大工委以总书记提出的人大“四个机关”建设重要指示为统揽,以开展“三个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四个机关”建设,以自身建设高质量助推人大工作高质量,不断在“四化同步、改革有我”主题活动中展现积极作为。
一、创建“书香人大”,铸牢“四个机关”建设理论基础。只有理论好,方能履职好。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是人大干部、人大代表履好职的前提。我们坚持以抓学习、强理论、提素质为突破,开展“书香人大”建设,锻造善读书、勤学习、精思考的代表队伍。一方面,突出政治引领。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组织代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局意识和为民意识,进一步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政治素养,积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社区、小区、群众中。另一方面,营造书香氛围。注重代表书香文化建设,结合全民阅读、书香宿豫建设,组织各社区议政代表带头参与书香阅读,依托“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定期开设街道议政代表讲堂,引导代表积极参与文艺汇演、理论宣讲等一些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突出抓好理论学习和履职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
二、创建“文明人大”,夯实“四个机关”建设群众基础。人大代表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理应展现文明形象、文明规范履职。一是展示文明形象。注重代表文明素质提升,加强代表文明素养教育培训,既引导代表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文明宣传、文明倡导等活动,在文明行动中发挥代表示范带头作用,又明确代表在开展“五小”水体巡查、学习宣讲、助企兴业等活动中展现文明形象。二是开展文明议事。聚焦群众关键小事、基层民生实事、社会治理难事,通过“宿好商”协商议事小场景,充分利用超市、文化长廊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搭把手”协商驿站、“小队议事会”“议事亭”等协商“微平台”,把协商议事平台搬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和线上云端,切实践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三是坚持文明履职。以“四化同步 改革有我”主题活动为契机,依托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等平台,广泛听取和收集基层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代表依法监督和推动落实作用。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环境整治、征收拆迁、土地换社保、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作进行督查,在更大范围内汇聚民心和力量,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余件。
三、创建“智慧人大”,构建“四个机关”建设信息基础。积极配合省市区关于“数字人大”系统建设的部署,结合街道“互联网+”智慧体系建设,着力推动街道人大工委智慧化建设。一是建强线上“智慧化”体系。以罗桥社区为试点,探索建立一套智能基础设施、一套数据资源体系、一个智慧融合平台、一套配套机制的“四个一”智慧体系,与街道大数据指挥调度平台相联结,线上数字化“智慧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同运行,保证意见收集、处置反馈、监督检查一网通办。二是做实线下“家站点”载体。加强“家站点”建设,配好接待桌椅,营造履职氛围,制作区代表、街道议政代表排班表、代表接待群众登记簿,确保“家站点”有代表常驻、群众常来,站点有专人干事。三是打造履职“全方位”平台。代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做好履职服务,代表通过线上数据平台、议事厅接待、上门走访、微信联系等形式常态保持与群众的联系,广泛听取和反映意见建议。对于收集的问题建议,积极通过重点会办、社区(部门)交办、现场督办、向上请办等措施跟踪督促办理,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错必纠”。
下一步,下相街道人大工委将围绕“三个创建”和“互联网+”两个课题,进一步丰富代表工作内涵,完善“互联网+”智慧平台,优化代表履职平台载体,切实打通代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持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以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区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抓手,组织街道人大代表、议政代表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街道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扎实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在罗桥社区试点“智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并逐步向其他社区推广。待市、区人大代表全天候履职平台正式试行后,全力抓好落实,并积极有效嵌入,确保将“数字人大”平台项目落到实处。
三是着力打造代表履职品牌。按照街道人大“六联双议”工作法要求,不断充实丰富“搭把手”议事团等特色议事平台,整合社区活动阵地资源,完善功能配套,探索灵活多样的议事形式,健全问题闭环解决机制,持续提高代表议政履职水平。